牛了,看手相也能有助英語學習?
牛了,看手相也能有助英語學習?
憑借指紋和掌紋就能夠了解學生屬于哪種學習類型?
個別學校通過與機構合作正在進行一項探索,試圖通過掌紋、指紋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有試點學校稱此舉取得初步成效,試點學生中大多數英語成績有提高。有教育人士和專家則指出,與這類“診斷”相比,后期給出合適的教學方法明顯更重要,并且難以判斷掌紋、指紋與學習方法有必然關系。
正在進行的實驗——
針對英語科目
采集指紋掌紋
分析腦部結構
給出學習方法
通過對孩子指紋、掌紋分析大腦的特質,從而可以提高孩子的英語學習效能?近日,禪城一家小學校長告訴記者,該校正在與一家機構合作,挑選出20名學生參與一項科學研究。“專家團隊會給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采集指紋和掌紋,從而分析他們的腦部結構是屬于哪一類型,給出不同的教學方法建議,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水平。”該校校長透露,該項研究主要針對的是英語這一科目。
據了解,目前該學校的英語老師已經采集了相關的指紋和掌紋數據。而稍后,學校將會從兩個班的學生中,挑選出20名在英語方面學習能力表現較弱,家長又愿意讓他們參加此項研究的學生,同樣采集他們的指紋和掌紋數據。“我們打算將這些學生作為個案長期跟蹤,比如說到下一個學期之后再看,機構根據這些學生不同特質給出的教育辦法,是否能夠真的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該校校長稱,這一項屬于純學術類型,不會向學生和家長收費,但需要家長配合。
對于這一項研究,有家長表示之前有聽說過類似的說法。“除了指紋和掌紋外,我們還有聽說過在網上就有一些基因檢測機構,只要提供唾液或者一些其他樣本,就能夠幫忙做基因和腦部結構分析。”家長姚女士稱,在網上這樣一份檢測報告和完整的學習指導建議,號稱最快一周能出結果,花費要上萬元。不過,對于這種研究大多數家長雖然覺得新鮮,但實際效果如何,均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學校:試點18名學生中15名成績有提高】
實際上,在今年5月,南海區桂城的夏西小學就已經在進行這類研究。
該校英語科組的黎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選了18名學生,對他們的指紋和掌紋進行分析,然后制定了不同類型的英語學習方案。“檢測指紋和掌紋僅是先天性的部分。”黎老師稱,學校除了收集學生這類身體信息進行分析外,也找了家長和老師進行訪談,了解家庭教育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學習的后天影響。
“不同學生的大腦區域神經元組成連接的方式不同,從而會影響指紋的類型。”黎老師解釋,根據指紋和掌紋的判斷分析,可以將學生歸類為“主動型”、“被動型”等十多種不同類型,從而可以進一步“因材施教”。
“以前我們了解的因材施教沒有這么精準,老師們也沒有一個科學的依據。”黎老師表示,大腦數據的獲得只是一個工具,最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大腦的特質可以去幫助老師、家長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18個孩子中,有1個小孩是上課特別好動的,英語成績也是全年級200個學生中唯一一個不及格的。”黎老師舉例稱,醫生一度建議該孩子服用藥物,但家長擔心有副作用,不愿意。黎老師稱,經過分析,結果顯示該學生屬于大腦細胞神經元數量特別多的類型,屬于“資優多動型”,而且他的大腦頂葉活躍,非常不樂意別人對他給出否定的意見。
“原來教他的時候覺得很難教,后來便改變了對他的教學方式。”黎老師稱,這樣的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的陪伴,在家長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其父母因為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在與家長溝通后,父母也合理安排了自己的時間,逐漸地,孩子的英語學習有了改善,成績從不及格提高到90多分。
“在18個參與分析的孩子中,只有3個成績沒有明顯提高。”黎老師稱,據說這是因為不同孩子的類型不一樣,因此見效速度有所不同,“我們這學期打算把這項探索擴大到40名學生身上。”
【機構:引入科學診斷讓因材施教更加準確】
用指紋和掌紋來分析學生的腦部結構,了解其屬于哪一類型的學習風格,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習成績,這一理論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昨日,記者聯系到上述機構的負責人馬先生。馬先生稱,自己是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兒科畢業的,曾在北京市兒童醫院從事5年的兒科臨床工作,目前是一家兒童健康教育機構的醫學和教育顧問。
馬先生稱,他的研究是在教育中引入醫學的科學診斷,指導學校和家庭改進教育方法,讓老師的因材施教更加準確。“指紋和大腦的結構關系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馬先生稱,他與臺灣一家機構合作,該機構在臺灣建立起200多萬例指紋、基因和大腦的大數據庫,找出不同類型人的學習規律,并把這些研究成果應用到醫學和教育上。
“單是大腦的額葉就有13種類型。”馬先生稱,大腦神經元類型分類已有科學依據,根據指紋可以進行判斷。記者問及對于這項已經做了大約6年的研究是否有在專業的學術期刊上發布過相關論文,馬先生坦言“暫時還沒有”:“很多人勸我發表論文,但我們還沒著手去做這一事情。”他表示,但實踐中,自己的機構在西安和佛山等地的學校已經積累了大約2000例的案例,這些案例中,根據不同學生腦部結構的分析給出了不同的教學辦法后,確實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成績。
馬先生說,學生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表現,取決于他們大腦的類型。“右腦型”的孩子學習好不好取決于他認為“好不好玩”,所以家長首先要讀懂他的情緒。如果他的考試成績不好,家長直接指責或者批評他,那無論家長說得對不對,孩子都不會感興趣;而“左腦型”的孩子則表現出理性和注重分析,對時間也比較敏感,從兩種類型孩子的表現就比較容易辨識。
“有的孩子東西吃得不好就會導致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會因燈光太刺眼而影響學習效果,有的孩子則先天對聲音敏感,如果外面嘈雜就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馬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稱,影響孩子學習效果的因素包括4個方面——生理因素、環境因素、情境因素和社會因素,如果家長能讀懂孩子,就可以盡量創造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
馬先生也承認,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確實有很多因素。“除了先天的條件外,我們了解到家庭教育方法的影響不亞于學校。”他說,為此,他們也非常重視給家長和學校老師在教育方法上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以前面大腦分析的診斷為前提,后面這一部分的建議更加重要。”
【教育人士:難以判斷掌紋與學習方法有因果關系】
南海區教育局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教育人士表示,腦科學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從目前一些學校挑選學生進行上述試點的情況來看,很難判斷和檢測掌紋、指紋與學習類型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其表示,從與老師和家長的訪談中也能了解到一個學生大概的學習規律,從而因材施教,而掌紋、指紋的檢測可能只是個“噱頭”。
佛科院從事基因和生物研究的博士后辛美果教授也表示對上述辦法是否奏效不能輕易下結論。“更多可能是用大數據去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而結果是否準確,要看大數據的樣本是否足夠科學。”
【專家:要警惕給孩子貼“標簽”】
浙江大學遺傳與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祁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通過指紋和掌紋這樣的身體表征去分析腦部的類型,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數據庫有限,現階段很難當真,更多只能是作為非嚴肅學術研究性質看待。”祁鳴稱。
“之前我也看過一些論文,說手掌比較短的學生,語言天賦會相對沒有那么好。”祁鳴稱,他也曾研究過一些運動員的天賦基因,包括很多體壇的未來之星均有檢測到,后來也證明這些有特定基因的運動員真的會成才。“但這并不能說明缺乏這種基因的人就不能夠獲得金牌。”祁鳴表示,運動和學習一樣,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后天有太多的影響因素。比如英語教師的教學辦法、家長對待學生的態度等,很難判斷這是因為區分了學生某個基因或者腦部結構類型才產生的積極影響。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網上如今一些“兒童學習基因檢測”或者“天賦基因”項目,以此作為提高學生成績的依據相比較,祁鳴更擔心的是,因為區分出不同學生的類型,可能會影響家長或老師對學生的主觀判斷。“如果家長抱著輕松參與的態度面對這類檢測,我認為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家長希望依此來教導孩子,或者給孩子貼上‘標簽’,那就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影響。”祁鳴稱,比如在一些學習類型的劃分中,把一部分學生劃入屬于先天不容易掌握學習外語的類型,很可能容易讓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
牛了,看手相也能有助英語學習?由【春喜外語】整理報道,春喜外語,專業外教一對一在線英語培訓機構,5年時間12000名學員的共同選擇,欲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咨詢在線客服!